團風縣上巴河鎮十力村生態旅游人氣旺。
遠眺清水南流,金沙似毯;近看岸綠村美,游人如織。3月11日,記者來到團風縣上巴河鎮十力村,鄉村美景映入眼簾。
“以前可不是這樣。”團風縣水利和湖泊局局長樊保東,用手機調出2017年的照片,只見干涸的河床上,一堆堆黃砂橫七豎八,一條條深溝犬牙交錯,還有一處處大大小小的坑洼,那是非法采砂者晚上“螞蟻搬家”式盜挖留下的痕跡。
變化是怎樣實現的?
巴河團風段全長33公里,沿線有但店、上巴河兩個鎮18個村,這里的黃砂硬度好、顆粒勻、含泥少,運到江浙滬,建造50層以下高樓可以免檢使用。
一車車從巴河無序采挖的黃砂,鼓起來的是私人腰包,欠下來的是生態舊賬:河水中的生物帶被“連鍋端”,生態遭受嚴重破壞,還會掏空橋梁和岸堤根基,產生崩塌風險。
“綠水青山才是老百姓的金山銀山。”團風縣委縣政府下決心整治。2019年起,先后投資1600余萬元,在易盜采河段安裝防護欄13公里,全線架設高清探頭67處,基本建成“天眼”網絡,實行“智慧監管”,非法采砂得到有效遏制。
針對“螞蟻搬家”式非法采砂,團風縣從收購環節入手,成立由自規、交通、公安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專班,打擊非法收購點、囤砂點,斬斷盜采利益鏈。
同步改革的還有,團風縣實行河道采砂經營權、審批權、生產權“三權分離”模式改革,成立國有黃砂公司統一經營,縣砂管局負責監管。“過去,我們既管采,又管賣,容易滋生腐敗,賤賣資源。”團風縣砂管局局長秦軍說。
產業生態化,生態產業化。整治前,全縣偷采黃砂外銷一年超過200萬噸,每噸價格不到60元;整治后,按上游沖砂量每年定量開采83萬噸,且每噸價格上漲超過30%。
由“賣原料”升級為“賣產品”,可以讓黃砂價值最大化。團風又引入多家企業,建設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。“黃砂、鋼筋、水泥,在工廠流水線完成澆筑后,可變身為各種建筑構件,像‘積木’一樣送往工地蓋樓房。”團風縣鑫盛砂石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江溢說,裝配式建筑產值遠大于單純賣砂,還可節約用水60%,節省人工40%,減少建筑垃圾70%。
護住了河岸,保住了生態,也帶來全新的商機。去年3月,湖北九頭獅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義,投資億元在十力村發展生態旅游,建起沙灘越野營地、觀景平臺、采摘園、民宿等,一年來已涌入游客10萬人,吸納村民就業10多人,“金沙灘”的名聲越來越響。